乡村新“号”角|南强:生态小黄姜喜迎丰收
2025-11-05 09:02:3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黄玲艳 | 作者:雷婉婷 黄玲艳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64

龙源临武客户端11月5日讯(记者雷婉婷 黄玲艳)霜降过后,临武县南强镇九泽水村的生态小黄姜迎来丰收季。生态小黄姜通过精细培育,批量成熟开采,带着泥土清香的“金疙瘩”正从深山走向市场,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。

在九泽水自然村的小黄姜种植基地,种植户何玉兰和农户们正熟练采挖着小黄姜,一锄一拔间,带着泥土芬芳的小黄姜便破土而出,大家麻利地抖落根部泥土,将新鲜小黄姜整齐码进竹筐,再由专人搬运至路边的农用车上,确保鲜姜第一时间运往市场。

何玉兰种了两亩的黄姜,亩产约五千斤。她介绍,尽管遭遇干旱天气导致产量略低于往年理想状态,但得益于精细管理,小黄姜的品质依然上乘,保持了香辣浓郁的优良特性。小黄姜属于药食两用品种,个头虽小但香辣味浓,耐储运,深受市场青睐,甚至药厂也会收购。

何玉兰介绍,尽管今年遭遇干旱天气,对产量略有影响,好在种植管理到位,小黄姜品质丝毫未减,依旧保持着香辣浓郁的优良特性。看着满筐的“金疙瘩”,何玉兰有自己的盘算。

谈到收益,何玉兰算了一笔账:“市场价一般在每斤2.5元到3元之间。去年我种的这两亩多地,收入超过两万元,比种玉米划算多了。接下来,我打算联系一些剁椒或酱料加工厂,希望能把大约五千斤鲜姜直接销售出去。”

在岭背塘自然村,种植大户黄建设的8亩小黄姜同样长势喜人。作为有着10余年种植经验的“老把式”,从整地播种到施肥采收,他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,还摸索出一套生态种植法。

黄建设介绍,他们基本不使用化肥。种植时,在姜种下方铺上一层杂草或树叶;待姜苗长到一定高度后,进行培土起垄,并在土表再覆盖一层草。这种方法不仅能提供天然养分、抑制杂草生长,还能有效保持土壤湿度。

黄建设的生态种植法,离不开九泽水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该村地处高山区域,昼夜温差达3至5℃,晨间云雾缭绕,加上沙质透气的土壤,为小黄姜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,也让这里的小黄姜品质远近闻名。

据了解,九泽水村种植小黄姜已有数十年历史。今年,全村100余名种植户共种植小黄姜60余亩,总产量约80吨,不仅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,更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。针对以往销路不稳定的难题,支村两委主动作为,一边走访农户摸清产销需求,一边对接助农电商平台和餐饮企业,多措并举为小黄姜拓宽销路。

“去年,我们村的小黄姜90%以上都顺利售出。下阶段,村委将组织经验交流座谈,提升种植技术,降低病害率,进一步提高生姜质量。同时,重点对接药材公司或深加工企业,利用小黄姜香辣浓郁的特性,开发如泡脚包等养生类产品,延伸产业链,提升附加值。”南强镇九泽水村党支部书记黄彦斌介绍。

编后语

九泽水村的生态小黄姜,在高山云雾中孕育成长,在姜农的精心培育下丰产,更在支村两委的积极作为中拓宽销路。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丰收喜悦,不仅映红了姜农的笑脸,更铺就了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。期待这份高山好物能持续香飘四方,让更多人品尝到自然的馈赠,也让村民们在丰收中收获更多幸福与希望。如有收购需求,可拨打助农热线:18973576788。

责编:黄玲艳

一审:唐芳

二审:李艳玲

三审:唐薇

来源:临武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。获得合法授权的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登录“龙源临武”客户端,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。

要闻
时事要闻
主题报道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